
照护者困境:把老年痴呆的父母送进养老院,是一种罪吗?
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,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数量也在逐年上升。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,全球约有5000万人患有痴呆症,其中阿尔茨海默症是最常见的类型。在中国,这一数字更是惊人,据不完全统计,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,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比例高达5%。在这些患者中,只有70%的人通过家人和亲友的照顾得到一定程度的照护,而20%的人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,仅有10%的人能够得到养老机构的专业照看。这些数据不仅揭示了阿尔茨海默症照护者的困境,也引发了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:把老年痴呆的父母送进养老院,是否是一种罪?
在我们周围,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照护绝大部分是居家进行,极少部分是依赖专业照护机构。今天,我们通过几个例子,让大家了解一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家属的痛。
居家照护?请保姆?照护者们苦不堪言
张女士的母亲三年前被诊断出患有阿尔茨海默症,从那时起,张女士就辞去了工作,全职在家照顾母亲。每天,她不仅要负责母亲的饮食起居,还要应对母亲因病情而产生的种种行为问题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张女士感到越来越力不从心,她的身体和精神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。她开始怀疑,自己是否能够继续承担起照顾母亲的责任。张女士的案例并非个例,许多家庭照护者都面临着类似的困境,他们不仅要应对患者的日常需求,还要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。
62 岁的老魏一直独自承担照料双亲的责任。母亲患上阿尔茨海默病,病情迅速加重,出现大小便失禁、易怒、不好好吃饭等症状。他先后请过 18 个保姆,过程充满了无奈和辛酸。
保姆在照护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过程中,也会产生焦虑情绪。毕竟,保姆从早到晚都和病人生活在一起,产生的压力和焦虑实际上并不比亲属少。照护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难度高,需要充满爱心、性格沉稳、能够善待老人,还要懂得护理知识,帮老人清洁身体。
然而照护阿尔茨海默病人的保姆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,愿意参与的人自然会比较少。每次保姆的离开都让老魏心力交瘁,不仅要重新寻找合适的人,还要担心母亲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伤害。
力排众议送进养老机构是“双赢”?
与张女士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先生的故事。李先生的父亲也是阿尔茨海默症患者,亲身照护父亲几年后,他最终选择将父亲送入一家专业的养老机构。也有人说他把患病父亲送进养老院就是不孝!但李先生坚信自己的选择!在专业认知症照护养老机构,专业的医护人员能够提供24小时的照护,包括药物治疗、康复训练和日常生活的照料。
李先生发现,自从父亲入住养老院后,他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得到了明显的改善,而李先生自己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陪伴父亲,与他共度宝贵的时光。将老年痴呆的父母送入养老院,并不意味着放弃,而是一种更合理的资源分配和照护方式。
认知症患者和照护者的“新生”
几乎每一位照护者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:孤独、害怕、焦虑、抑郁、愤怒、敌对、人际关系敏感等。据不完全统计,家庭看护群体中,家人20%患有忧郁症,65%有抑郁倾向。将痴呆老人送入养老院,并不是一种罪,而是一种现实的选择。这不仅能够为患者提供更专业的照护,也能让家庭成员得到必要的休息和调整。
善待自己并不是自私,而是为了更好地照顾他们。在现代社会,有许多专业的养老机构,它们拥有先进的设施和专业的团队,能够为老年痴呆患者提供全方位的照护。这些机构不仅关注患者的身体健康,还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,努力创造一个温馨、舒适的生活环境。比如泰康之家,泰康之家记忆照护,为认知障碍的老人,提供“家的方向”记忆照护服务项目,实施“非药物疗法”,让老人回归生活。
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将老年痴呆父母送入养老院的决定,理解这背后的复杂情感和社会现实,给予家庭照护者更多的支持和理解。让痴呆老人进养老院,不意味着“放弃和等死”,而是另一种“新生”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不仅在照顾老人,也在照顾自己,为的是能够以更好的状态,陪伴他们走过人生的最后旅程。